融资担保联系第三方紧急联系人,本人诉求要求停止催收
1. 信息泄露:如小李事件中,银行将紧急联系人的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催收公司,严重侵犯了紧急联系人的隐私权。
2. 催收手段过激:第三方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采取了一些过激的手段,如骚扰亲朋好友、发布不良信息等,给紧急联系人带来极大困扰。
3. 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紧急联系人权益保护机制,导致紧急联系人在遭遇催收问题时,维权难度较大。
1.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紧急联系人个人信息的保护,杜绝信息泄露现象。
2. 规范催收行为:银行及第三方催收公司应规范催收行为,避免采取过激手段,切实保障紧急联系人的合法权益。
3. 建立紧急联系人权益保护机制:政府、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共同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紧急联系人权益保护机制,为紧急联系人提供维权途径。
4. 提高紧急联系人维权意识:紧急联系人应增强维权意识,了解自身权益,勇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