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自助袋真实吗(24小时自助商店)
超市无人收银也无人售货,东西随便拿,付款与否悉听尊便……这不是在讲故事,而是近日出现在北京站附近一家“全时24小时便利店”里真实的一幕。这家店推出的这次顾客24小时“自助购物”试营业活动,实际上是一家个人征信机构在北京、杭州两地组织的一场标榜“公众诚信”的测试活动。活动结束没两天,就引来各方关注和质疑,有网友称用一场测试来反映社会整体的诚信状况显然有失偏颇;也有声音称,这场测试本身只是为了商业炒作,是在给国人挖“道德陷阱”。
“无人超市”的出现,引来各方关注和质疑,这在意料之中,也符合情理。任何事情,有关注有质疑都是好事。尤其是质疑,可以促使相关方反思、改进或改过,把好事做得更好、将坏事变成好事。有些质疑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无人超市”在中国是不是注定无法生存?有人说,外国的“无人超市”可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外国人素质高、诚信意识强,而中国人素质以及诚信意识都比外国人差一大截,所以“无人超市”在中国没有立足之地……
事实上,不论在什么地方,人的素质都有高低、诚信意识都有强弱之分。即使在国外,那些生意好、没有短款的“无人超市”,无一例外都安装有监控系统,而没有监控的“无人超市”,少付款乃至不付款的情况就很多。这说明,人的自觉性有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当有约束力量存在时自觉性就高些,反之则低些—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莫不如此。当然,必须承认,在中国,有些人明知“无人超市”里有监控也敢少付款或不付款,除了守约意识、法律意识不强外,和失信、违约、违法成本低也有很大关系—很多类似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或惩罚力度很小,无法让公众树立较强的守信、守约、守法意识。笔者认为,在提高失信、违约、违法成本的前提下,“无人超市”在中国同样可以生存并发展壮大。
应该看到,每个人内心都对诚信充满渴望。新浪网于“无人超市”开业当天发起的一项有11049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87.7%网友表示会如实结账,71.9%网友表示鄙视少付款或者不付款的现象—这个结果,正是公众渴望诚信的外在表现。但也应该意识到,那些在“无人超市”少付款或不付款的人如果参与调查,也可能会说自己将如实结账—同样,参与调查时表示会如实结账的人,真进入“无人超市”也可能少付款或不付款。这就是现实: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思想巨人和行动矮子的矛盾结合体。要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除了加强自我控制和约束,来自外界的规则、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措施和力量至关重要。假如外界约束措施得不到贯彻执行、力量虚置,就会增加公民个体失信、违约、违法行为的发生,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诚信水平。
总之,在一定的前提下,“无人超市”在中国同样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