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洲际份期最后都怎么解决的(洲际啥意思)

栏目:达人分享 日期: 作者:kouzidaren 阅读:96

  【引言】北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刺骨的寒冷,这片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地区大部分被北冰洋占据,海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对于生命而言,北极是一片很难被征服的禁区,但就是在这这片禁区中,美俄两国展开了一场暗战,而且这场暗战有愈演愈烈之势。

  2014年11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罗斯北极战略司令部将于12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其任务是保卫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和领土安全。北极战略司令部归俄罗斯国防部国家指挥中心管辖,其将是俄罗斯武装力量继中央军区、东部军区、西部军区和南部军区之后的第五大军区,该司令部以北方舰队为核心,下辖包括陆军北极旅和空军及防空部队在内的俄罗斯驻扎在北极地区的所有部队,其涵盖了俄军中现有的多个兵种。除了之前部署在北极地区的部队,来自其他四大军区的部队也不断加入北极战略司令部以加强该司令部的实力。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高级将领陪同下视察位于北极圈内的军事基地

  举足轻重的北极

  

  位于地球北端的北极地区虽然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是却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为什么俄罗斯会为了北极而建立一个战略司令部,这与北极具有的巨大的经济、军事及政治价值是分不开的。从经济角度看,看似荒凉的北极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据估计,在海底的地层深处储藏着占全球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此外还有铁矿石、煤炭等矿产资源。随着全球变暖的加速,北极圈内的大片冰盖开始融化,海平面面积不断扩大,这为开采海底资源提供了的可能。冰层面积缩小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北极航线成为可能,船只可以穿过北极往来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这比传统的路线缩短了上千公里,省力省时又省钱。2011年9月,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在国际北极论坛上曾说过,“我们想把北方航线变成一个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交通运输路线。”紧贴俄罗斯海岸线的北方航线是如今北极地区最繁忙的船运航线。北极圈内航运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的带动沿途经济的发展,周边的港口及造船业都会因此获得很大的发展。

  

  冰层面积的缩小使得在北极的大规模航运成为可能,这对北极圈内的国家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军事角度看,北极对于美俄双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地图上看似遥远的两个国家如果经过北极距离一下子变得很近。如果想要直接打击对方本土,在北极圈内发射导弹的距离最近,给对手留出的反应时间也最短。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美国从很早就开始在阿拉斯加部署重兵并修建军事基地。目前在阿拉斯加有美军最强大的远程预警雷达,有已经投入使用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发射平台,还有最先进的F-22隐身战斗机。相对于美国,俄罗斯在北极圈内拥有更加广阔的领土,而俄军对这些领土缺乏有效的探测、预警及拦截能力,其加大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投入是迫在眉睫的。

  

  正在发射的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导弹,该发射基地位于距离俄罗斯最近的阿拉斯加地区

  冷战时期冰下对抗

  美俄两国在北极的明争暗斗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冷战由此拉开了序幕。1949年8月29日,苏联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随着苏联发展远程战略轰炸机,其已经具备了从北极方向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的能力。面对高悬在自己头上的达莫利斯之剑,美国政府于1954年宣布冷战已经到达北极圈。为了预防苏联可能发动的核攻击,美国政府斥资数十亿美元,招募了2万多人在北极圈内建立了一个横跨阿拉斯加、加拿大及格陵兰岛的巨大早期预警系统。除了陆地,美苏两国甚至在漂浮的冰山上建立了监听站,监听人员不仅对对方的无线电军事通信进行监听,还将声呐设备放入冰层之下以监视对方潜艇的航行状况。

  北极争霸不仅仅是在天空和海面,更多时候是在冰层之下。北极的冰盖之下是潜艇最安全的藏身地,由于这层厚厚冰盖的存在,飞机和卫星无法从空中发现潜艇,舰船上的声呐也没法从水下探测到潜艇的踪迹。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之后这艘美国潜艇就开始尝试向北航行并于1958年8月达到北极点。就在“鹦鹉螺”号到达北极点之后4个月,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K-3号正式服役。经过多次尝试后,K-3号最终于1962年到达北极点,自此之后,北极冰盖之下就变成了美苏两国核潜艇较量的舞台。

  

  冷战期间,美国的SNN-578“鳐鱼”号核潜艇在北极点附近冲出冰层

  

  正在水下发射洲际导弹的苏联核潜艇,这些隐蔽的杀手对对手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起初,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在北极主要执行侦察和监听任务,但是当具有洲际导弹发射能力的战略核潜艇出现之后,这些水下幽灵摇身一变成为重要的战略核打击力量。隐蔽于北极冰层之下的战略核潜艇会从水下发射载有核弹头的洲际导弹,对敌人发起出其不意的攻击。正是由于战略核潜艇具有的可怕毁灭力,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展开了无休无止的跟踪与反跟踪,它们有的时候还会发生危险的“亲密解除”。1961年4月12日,苏联的K-19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差点与美国的“鹦鹉螺”号核潜艇相撞;1969年11月14日,K-19号核潜艇在科拉半岛附近与美国的“小鲨鱼”号核潜艇相撞;1970年6月24日,苏联的K-108号核潜艇在鄂霍次克海与美国“隆头鱼”号核潜艇相撞。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三次核潜艇相撞事件,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在北冰洋的海面下进行了无数次较量。

  在冷战时期的较量中,苏联略占上风,其核潜艇在北极航行次数达到152次,核潜艇在冰层下航行的水平和技巧要强于美国。在航行中,苏联核潜艇解决了冰下发射洲际导弹的难题并不断实验新武器。可以说,正是因为苏联核潜艇部队在北极取得的战略优势保证了其在冷战中与占有优势的美国保持了战略上的平衡。

  合作与对抗并存

  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个曾经的北方巨人轰然倒下。在苏联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和武装力量,但是由于经济的下滑等原因,国家实力严重衰落。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其中就包括从位于北极周边沿海和岛屿上的军事基地中撤离。曾经叱咤水下的苏联潜艇部队也在这场大变革中遭受了沉重打击。苏联解体时其共拥有超过250艘核潜艇,而今天的俄罗斯海军仅剩下40艘核潜艇,其中还有许多处于封存状态。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海军的核潜艇装备量不断减少,其核潜艇的出勤率也大大降低,曾经热闹的北冰洋已经难见它们鬼魅的身影。

  

  苏联解体之后,静静停在港口中一点点被锈蚀的“台风”级核潜艇

  在战略收缩的同时,俄罗斯开始加强与北极周边国家的合作。1996年,北极理事会成立,这个组织包括了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芬兰、冰岛、丹麦、瑞典及挪威8国。通过签订政府间合作协议,俄罗斯与邻国开展了预警、防灾及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俄罗斯正在努力改善与北极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其在尊重国际法的基础上用外交手段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开发北极的自然资料并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

  尽管俄罗斯摆出了合作的姿态,但是美国并不打算停止对抗。除了与盟国合作,从东面和西面对俄罗斯形成战略合围,美军不断加强在北极圈内的兵力部署,并继续派出大量核潜艇对俄罗斯进行监视和威慑。1992年2月,美国“巴吞鲁日”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与俄罗斯的K-276号核潜艇相撞。1993年3月,美国“格瑞林”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与俄罗斯的K-470号核潜艇相撞。在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美俄两国围绕北极的明争暗斗并没有减弱,相反有愈演愈烈之势。

  

洲际份期最后都怎么解决的(洲际啥意思)

  在北极冰面上“聚会”的美国核潜艇,冷战结束之后其并没有较弱在北极的活动

  重返北极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北极考察团在北极点附近放下两艘深海探测潜水艇,潜水艇下潜至4261米抵达海底。驾驶潜水艇的科考人员将一面1米高的钛合金俄罗斯国旗插在海底,同时还将一个装有信息的胶囊容器放在附近。尽管不属于国家行为,但是这次北极点插旗却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开发和探测北极的能力,同时也在证明北极附近海域属于俄罗斯的领土范围。

  

  俄罗斯科考团在北极点下海底插上的钛合金俄罗斯国旗

  北极点插旗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个事件表明俄罗斯在面临战略包围的严峻形势下开始将注意力投向北极,计划向北突围并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实际上,随着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国家整体实力的回升,其已经开始重返北极。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有长达6200公里的海岸线,如此辽阔的疆域却长期无法得到全面监控,其中很多地区甚至是雷达的盲区。面对北方天空洞开的局面,俄罗斯开始在北极地区新建雷达站,仅在2014年就有5座雷达站建成。在新建雷达站的同时,俄军计划在北极地区部署海鹰-10无人机,可以长时间在空中飞行的无人机将在北方海岸地区执行远距离侦察监视任务,同时还将为船只提供导航服务。

  其实就在新建雷达站和部署无人机之前的2012年,俄罗斯国防部决定在新地群岛的机场部署米格-31截击机。米格-31别名“捕狐犬”,该机是俄罗斯目前装备的最先进的高空高速国土防空远程截击机。米格-31截击机能够在28000米的高空以近3倍音速的高速飞行,其机头上安装的雷达能够探测200千米外的目标,机身机翼上可以挂载8枚空对空导弹。以拦截对方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而研制的米格-31截击机非常适合在广阔的天空中巡逻和拦截目标,可以很好弥补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雷达盲区。

  

洲际份期最后都怎么解决的(洲际啥意思)

  在北极上空飞行的米格-31截击机,这种高空高速截击机非常适合在广阔的北极上空执行任务

  为了保持部队在北极地区的作战能力,俄罗斯从来没有停止在北方海域的训练和演习。2006年6月30日,俄罗斯核潜艇“叶卡捷琳堡”号在巴伦支海的水下发射了一枚RSM-54型洲际弹道导弹,这枚导弹在经过30分钟的飞行后准确命中了6000千米外位于堪察加半岛库拉靶场的目标。2014年9月10日,属于最新型“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同样在巴伦支海域发射了一枚“布拉瓦”洲际导弹,该导弹准确命中了勘察加半岛上的目标。就在这次成功试射导弹之前的2014年8月,俄罗斯海军在巴伦支海的海面下发现了一艘不明身份的潜艇。得到消息后,俄军的反潜舰艇和反潜机立即出动并最终将这艘很可能属于“弗吉尼亚”级的美国核潜艇驱离。

  

  在冰海中前进的俄罗斯海军舰队,加强在北极的训练和巡逻是俄罗斯重返北极的一个重要标志

  俄罗斯北极战略司令部成立之后,俄军重新部署在新地岛、新西伯利亚群岛、弗兰格尔岛、施密特海角等地的军事基地中,俄军计划在北极地区建设13个机场和10个雷达站。未来,俄罗斯将建设能够覆盖整个北极地区的雷达侦察网络并驻扎实力强大的联合战略作战部队,强大的武装力量将保证其在北极能源资源开发和运输领域的竞争处于优势地位。正如普京所说:“北极的归属不是靠法律条文,而是靠控制能力。”

  在未来,俄罗斯与美国及其他北极圈内邻国的竞争将不断加剧,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军事分析家保罗·毕佛的点评道:“如果从领空侵略或是入侵领土的层面来说,冷战是已经结束了,但是在北冰洋海面下,冷战仍在继续……”

  

  在北极地区进行训练的俄罗斯陆军部队

  作者:江氏小盗龙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ID:keluoliaofucn

这里是最好的军事公众号,详尽分析阐述,各种意想不到的有趣文章和图片。

关键词:

相关资讯